01.
王勃,字子安,“初唐四杰”之首,与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齐名。
他身出名门,为“太原王氏”,系老牌门阀氏族,列“五姓七望”。祖父“文中子”王通是隋朝时期的大儒,精书通易,知天文晓地理,初唐宰相杜如晦曾与其问道,宇文化及也曾向王通求天命。
王通有三子,幼子王福畤就是王勃的父亲,曾历任太常博士、雍州司户参军等职。王家人才辈出,均有文名,且进士登科者众多,杜甫的伯祖父杜易简就曾称赞“王氏三株树”,这三株宝树指的是王勔、王勮、王勃三兄弟。
王福畤(zhì)一共育有七子,长子王勔(miǎn)官泾州刺史,次子王勮(jù)官吏部侍郎,王勃为第三子,弟弟们也都先后为官。
在《滕王阁序》中,王勃曾写“非谢家之宝树”,所言即指杜易简的称赞。东晋时期,谢安的侄子谢玄有大才,与谢安对问时,谢玄有言:譬如芝兰玉树,欲使其生于庭阶耳!
故“宝树”之赞便由此而来。
王勃笔下的《滕王阁序》被誉为“千古第一骈文”,全文773个字,用典40多处,成语20余,辞藻华丽,对仗工整,如是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之句,叹为观止!
然而天妒英才,王勃27岁就不幸离世了,不可不谓是千古憾事。
平常我们总是说,性格决定命运,气度决定格局,王勃的早逝和他的轻狂孤傲有一定关系。
02.
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。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。
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。
这首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是王勃笔下最经典的诗篇之一,诗中的“杜少府”极有可能是杜甫的爷爷杜审言,王杜两家是世交,杜审言曾在蜀川为官,而且王勃与杜审言生在同一个时代。
还有很重要的一点,杜审言有诗《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》,其中就有两句:
独有宦游人,偏惊物候新;忽闻歌古调,归思欲沾巾。
当然,因缺乏史料佐证,我们也不能言之凿凿,仅仅是在推测一种可能性。
因《滕王阁序》太过于知名,往往会让人忽略了王勃诗才,以及其他方面的天赋。
在王勃9岁时,就为颜师古的《汉书》作了注解,作《指瑕》十卷,这需要极强的文史底蕴;10岁时,王勃已经博览六经,出口成章;12岁,王勃赴长安,跟随名医曹元精学医术,有所成,他决定从医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孝敬父母,可在父母身体渐衰后为父母侍疾。
此后,王勃再学《周易》《黄帝内经》《难经》等,擅三才六甲之事、明堂玉匮之数。
当时,他还为历朝历代用五行术卜算天命,认为唐朝应继承周、汉的正统地位,而非崇短命的后周、隋两朝,并撰写了《唐家千岁历》一书,这一理论到玄宗朝得到了极度重视。
公元664年,宰相刘祥道巡行关内,王勃上书直陈政见,得刘祥道赏识,赞为“神童”,随后举荐入朝。
次年,王勃16岁进士及第,授朝散郎,成为了李唐最年轻的朝廷命官。
03.
入仕后,王勃作《乾元殿颂》上呈唐高宗,高宗阅后高呼:奇才,真乃我大唐奇才!
因得高宗推崇,擢沛王府修撰,修《平台秘略论》,书成后,得沛王激赏,并与其交好。一次,沛王与英王斗鸡,王勃为沛王助阵,兴起便随手写了一篇《檄英王鸡文》,没想到这篇檄文却成了王勃一生命运的分水岭。
一般来说,檄文常应用于晓谕或讨逆,批判性极强,而王勃却把这样的文章用到了皇子身上,足可见其傲,极为不敬。
故,高宗读到此文后,勃然大怒,认为王勃此举是在挑拨离间,古代君王对皇子朋交极为敏感,因此将王勃逐出沛王府,罢废免职。
离开长安后,王勃就来到了蜀地,他在那里有很多儿时的伙伴,比如薛收的孙儿薛华。王薛两家为世交,薛收更是王通的学生。
薛超本名薛曜,字异华,是唐时著名的书法家,为瘦金体之祖。当时薛华正在蜀中游历,离开时王勃有诗《别薛华》:
送送多穷路,遑遑独问津。悲凉千里道,凄断百年身。
心事同漂泊,生涯共苦辛。无论去与住,俱是梦中人。
后再作《重别薛华》:
明月沉珠浦,秋风濯锦川。楼台临绝岸,洲渚亘长天。
旅泊成千里,栖遑共百年。穷途唯有泪,还望独潸然。
在蜀地流落三年,身为废官,前途无望,所以王勃过得并不开心,常以诗寄怀,写了大量悲叹之作,如《秋江送别二首》:
早是他乡值早秋,江亭明月带江流。
已觉逝川伤别念,复看津树隐离舟。(其一)
归舟归骑俨成行,江南江北互相望。
谁谓波澜才一水,已觉山川是两乡。(其二)
同一时期,还有一首著名的《蜀中九日》
九月九日望乡台,他席他乡送客杯。
人情已厌南中苦,鸿雁那从北地来。
04.
公元671年秋,王勃离开蜀中,打算重返长安应制科考试,时他的好友凌季友在虢州为官,所以就劝王勃:本地药材丰富,你擅长医术,不如就留下来,况且,圣上若余怒未消,即便你通过了考试,也未必能获好官。
王勃一想也是,就在凌季友的帮助下,在虢州谋了一个参军之职。他成于才华,也败于才华,在任期间,王勃恃才傲物,同僚均不喜,恰巧囚犯官奴曹达逃跑,藏到了王勃的治所,王勃怕事情败露受牵连,竟私自将曹达处死。
随后王勃被检举揭发,入狱,按律当斩,适逢高宗大赦天下,王勃才得以释放,然而他父亲王福畤还是受到了牵连,贬为交趾县令。彼时交趾在今天的越南河内地区,偏僻荒凉,需远渡重洋。
因此王勃心里很愧疚父亲,他曾在《滕王阁序》中写:
“勃,三尺微命,一介书生。无路请缨,等终军之弱冠;有怀投笔,慕宗悫之长风。舍簪笏于百龄,奉晨昏于万里……他日趋庭,叨陪鲤对”
从文中就能看出王勃的内疚之情,所以一年后,王勃决定渡海去看望父亲,途经南昌时,逢大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落成,又赶上了重阳节,故阎都督宴饮四方文士,求赞文一章。
本来此文阎都督的女婿吴子章早就写好了,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,可王勃不识让,竟然执笔挥毫,引阎都督不快。
然,等文章写完以后,阎都督又大呼奇才,赠予重金答谢。
之后,王勃便赴交趾,归途中溺海身亡,终年仅27岁。还有一种说法是,王勃在去的路上就遇到了风浪,不幸殒难。
05.
王勃死后,他的《滕王阁序》风靡京师,高宗李治读后问王勃何所在,要召他回朝。当大臣告诉他王勃已经故去后,高宗连说了三个可惜,并言当初把王勃逐走是个错误。
纵观王勃这一生,清高孤傲,爱出风头,以至于才华并没有得到完全施展,想他15岁就可以与当朝宰相论证,16岁入仕,若是能懂得韬光养晦,无论是在政治上,还是文学造诣上,都会再进一步。
正如后人所言,如果王勃没有英年早逝,那么大唐文坛的第一把交椅,可能就没其他人什么事了。
奈何时命不济,王勃早早就走完了自己这一生。
幸好,他还有《滕王阁序》和100多首诗存世,让他成为了初唐最璀璨的明星:不读王勃,不知自己才疏学浅;熟读王勃,才知道什么叫才华横溢。
王勃晚年过广州六榕寺时,曾应邀写过一篇碑文,长达3000多个字,是中国文学史上已知篇幅最长、内容包罗最广的宝塔铭文,而且就算是今天,专家们对此碑铭亦未完全参透,因为涉及的知识面太广,包含了佛学、经学、易学、史学等诸多内容。
所以我们才说,王勃着实可惜。
作者:愿为明月
编辑:景晨、杨敏(实习)股票配债都有赚吗
Powered by 联华证券配资_配资公司排名_配资公司开户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